热点推荐词:

南京发力打造“机器人之城”:用3年时间“强攻”具身机器人

发布时间:2025-06-12     浏览次数:18

新-盛公司在 线 客 服 微fkkc 77 88 99微fkkc 66 88 99 微fkkc 67 8 9游-戏注-册-网-址 x s a p p.v i p在线

随着AI赋予机器人“具身”能力,一个全新的领域正逐渐展开。众多城市正积极尝试进入这个具身机器人产业的“风口”。

在6月11日,江苏南京举办了2025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此次大会的目的是准确把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机遇,促进交流与合作,深化产学研结合,加速推动机器人产业的优质发展。

在大会上,南京这座城市,立志成为“机器人之城”,展现了其参与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雄心。南京计划在2027年,使核心产业规模达到或超过100亿元,培育出5家以上的整机量产企业,并力争使产业整体实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策略研讨会上,专家们纷纷为南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陈丹,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副秘书长,在报告中阐述了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趋势。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先进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机器人的能力边界和应用场景,其发展呈现出智能化、协同化和泛在化的特点。

陈丹强调,传统的机器人本体设计主要关注刚性执行机构的运动性能,缺乏深度集成的传感器和嵌入式算力单元,这限制了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技术有效载体的能力。因此,未来的机器人设计需要突破传统硬件范式,实现软件与硬件的协同设计,对本体进行智能重构,以更好地融入AI生态系统,适应复杂非结构化环境。

所谓的具身机器人,又称“有身体的AI”,不仅拥有“聪明的大脑”,还配备了能动的“身体”,能够像人类一样感知环境、自主决策和进行操作。陈丹预测,未来的机器人将实现从孤立传感器到融合认知的进化,形成机器人“身体—环境”的具身统一认知,并与决策控制有机协同,通过构建对物理和社会环境因果变化规律准确理解的模型,支持机器人的“感知—想象—推演—决策”作业闭环。

赵杰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在主旨报告中指出,机器人性能已经进入了“软件决定”的时代。尽管国产硬件技术正在逐步取得突破,但在同等硬件条件下,国产机器人的稳定性和精确性相比国外同类产品仍有待提高。赵杰教授强调,国产工业机器人要突破核心技术,提升整体性能,迫切需要突破软件共性关键技术及核心算法。


[向上]